
【工作法导览】地球物质科学系党支部以“党建引领实践育人、专业赋能国家战略”为核心理念,构建“红色地质实践铸魂+产教融合育才”双轮驱动工作法。通过“重走长征地质路”特色品牌活动将红色教育融入野外实践,依托“双导师制”深化校企协同,以红色铸魂定向、产教赋能育才,推动专业能力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为国家资源安全战略输送地质专长+使命担当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理工科党支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实践育人与党建引领并重 专业成长与家国情怀并举
——培养地质学创新应用型人才
在地质学学科发展与国家资源安全战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地球物质科学系(原岩矿系)党支部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以党建为引领、实践为根基,将红色基因传承与地质专业实践紧密结合,把国家战略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对接,逐步构建起“实践育人+党建引领”双轮驱动、“专业成长+家国情怀”同频共振的人才培养体系。支部通过打造特色实践品牌、建强一流育人队伍、深化产教融合协作,持续为国家输送兼具专业能力与责任担当的地质学创新应用型人才,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领域彰显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重走长征地质路,红色山河做课堂——以特色实践筑牢育人根基。支部深刻认识到,地质学是一门扎根大地的学科,实践是提升专业能力的关键。在红军长征胜利90年之际,支部创新性地将红色教育与地质野外实践相融合,打造“重走长征地质路”特色品牌活动,让红色山河成为地质人才培养的天然课堂,实现专业技能提升与红色基因传承的同步推进。
支部精心规划实践路线,沿着长征重要节点,选取江西于都、贵州遵义、四川甘孜等兼具红色历史底蕴与典型地质特征的区域,每年组织师生开展“红色地质实践”活动(图1)。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组织师生瞻仰革命先辈在长征途中的英勇事迹,感悟初心使命,另一方面安排专业教师开展野外地质考察,交流地质认识,将专业知识学习融入红色征程体验。此外,还与长征节点地区的地方一线行业单位开展合作交流,联合建设集红色教育、地质实践、科研创新于一体的综合实践平台,构建“双导师式”指导模式。通过系列特色实践活动,已累计沿长征沿线联合6家单位开展红色实践活动,受益师生超过100人次。
支部党员教师牵头指导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学生备赛,将日常实践教学与赛事备赛紧密结合,在历届赛事中均表现突出,累计斩获全国团队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单项一、二等奖数十次,展现出深厚的教学底蕴与学生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支部全力支持学校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近十年来派驻数名优秀党员教师,长期驻扎周口店和秭归实习基地,担任实习队长、副队长和学术指导等,为保障实习基地的平稳运行作出了巨大贡献。支部还积极发挥专业优势,面向生产单位开展岩矿鉴定专业培训,在服务行业发展的同时,反哺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先后为山西、湖北、新疆等地矿单位一线技术人员开发岩矿鉴定定制化培训课程。

图1地球物质科学系“重走长征地质路”特色品牌实践活动(2023年江西于都)及媒体报道情况(湖北日报,2024年川西)
潜心耕耘传薪火,匠心筑梦育英才——以一流队伍提升育人质效。支部坚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时代发展需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涌现兼具国际视野、精益求精且扎根学科的新一代。地球物质科学系现有教师(含博士后)27人,其中党员20人。党员及群众教师中,包括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湖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湖北教学名师1人、地大卓越教师1人,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2人,是一支党性修养好、综合业务水平优的团结奋进集体。
支部顺应时代发展契机,坚决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矿物岩石学学科实践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的不断拓展。学科建设中,既聚焦“国际一流”的理论研究,以地球物质科学为核心方向,深耕深地矿物形成机制、岩石圈演化动力学、关键矿物晶体结构解析等核心领域,又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深地科学、岩石矿物探测与成因研究、战略性矿产资源成矿理论研究等领域持续突破,不断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经过系统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面向基础前沿探索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矿物岩石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全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系支部先后获得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全国优秀教材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和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等荣誉(图2);党员教师获湖北省第八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特等奖、第19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第七届全国大学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系支部教师指导的学生获得武汉市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湖北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第十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团体赛一等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地质技能综合应用特等奖、地质标本鉴定一等奖、野外地质技能二等奖等多个奖项等,同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多位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学金,多位学生论文获评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图2地球物质科学系2018年以来所获得的省级以上教学荣誉
战略服务谋发展,产教融合创实效——以协同合作拓宽育人路径。支部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核心使命,紧密围绕国家资源安全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以产教融合为纽带,构建“高校-企事业单位”深度协同育人机制,为地质学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路径,实现“育人”与“报国”的同频共振。
支部立足行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新疆、江西、安徽、贵州、江苏、重庆等矿产资源丰富、地质工作活跃的省市一线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在6家地方单位设立挂牌“地质e站”,并与4家行业骨干单位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有效整合高校科技资源与人才优势,以及地方单位的实践平台与项目资源。支部积极投身国家新一轮战略找矿突破行动,组建专门研究团队,聚焦铬、镍、锂、铍、锆、铪、铜、金等关键战略金属,在青藏高原、中亚造山带、天山、秦岭和华南等重点成矿地区开展系统性成矿理论研究,先后承接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深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课题/专题6项,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例如,在新疆库拜盆地新发现的超大型锆石砂矿中,支部教师团队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支部积极响应国家“地质援疆”号召,先后派遣2名党员干部赴新疆工业学院和新疆地质局挂职,助力当地科教平台建设。针对新疆地矿单位的人才培养需求,支部一方面组织党员教师与疆内单位建立长期科研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协助学院开展“学历提升与业务培训”服务,开设“矿产资源勘查理论与实践”“岩矿综合鉴定”等培训班,提升专业能力与技术水平。
从“红色山河做课堂”的实践育人,到“匠心筑梦育英才”的队伍建设,再到“产教融合创实效”的战略服务,地球物质科学系党支部始终践行“实践育人与党建引领并重、专业成长与家国情怀并举”的理念,在培养地质学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当前,面对地质学学科发展新趋势、国家战略新需求,支部将继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优化实践育人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机制,进一步擦亮“红色地质实践”品牌,建强“双师双能”队伍、拓展“战略服务”领域,为国家培养更多兼具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地质学人才,为我国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基层党组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