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工作法】资源学院资源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

发布人:李海涵发表时间:2025-11-11点击:

         【工作法导览】资源学院资源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以“传承师道、科研报国”为核心理念,构建起“精神传承-教学创新-科研攻坚”三维育人体系。其精髓在于将老一辈地质学家的精神风骨转化为育人资源,通过“三合四有”建设理念实现党建与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找矿突破一线锤炼师生党性,形成了“红色基因铸魂、山河课堂育人、战略需求砺志”的特色工作路径,为服务国家资源安全战略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传承师道育英才 踏遍山河探矿藏

资源学院资源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前身可追溯至1952年建校之初的矿产地质与勘探系,1998年由原矿床教研室和勘探教研室合并组建资源科学与工程系,并由此设立资源科学与工程系教师党支部。支部目前有教师党员34名,占教职工比例65%,党员中具有博士学位和出国一年以上经历党员占比大于95%。2023年以来,支部在李建威、蒋少涌等学术带头人引领下,抢抓“双一流”建设、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重大机遇,以培养资源能源领域创新人才为己任,主动对标国家战略、学科前沿和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凝练学术科研方向,加强行业科教服务,拓宽国际合作渠道,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更深层次改革、更高质量发展,主动担当服务和保障国家资源能源事业安全与发展的历史重任,持续为国家地质矿产事业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

一、传承师道,献身资源能源科教事业

资源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传承冯景兰、袁见齐、赵鹏大、翟裕生等老一辈地质学家优良风骨,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红心育人、专心向学、潜心科研。近年来,支部提出“三合四有新资勘”建设理念,力求实现学教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教研融合勇攀学术前沿、产教融合服务国民经济,引领和培养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资勘人。样板支部建设期内,支部新增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1项、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湖北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2人、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人才2人。支部分别入选学校“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名单、文明教学科研单位。支部教师组成的矿产勘查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战略性矿产勘查团队入选“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支部逐渐成长为方向齐全、梯队合理、力量雄厚、水平一流、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研究型教学科研单位,构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双一流”学科和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匠心育人,培育地质找矿报国尖兵

支部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一流专业和平台建设为引领,以课程思政和专业实践为核心,坚持产、学、研、用有机融合,全面提高地质找矿领域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全面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团队和探究式学习、科教融合、跨学科交叉融合、国际化培养、专业竞赛等为牵引,整体构建了“三有—三课—三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一流专业、国家一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和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0个国内野外实习基地、1个海外野外实习基地、5家产学研基地等为标志的优质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平台,深耕资源能源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沃土。

支部坚持把讲好找矿报国故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重要内容,持续打造“地质找矿先进事迹报告会”精品课堂,赵鹏大院士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全国功勋地质队队长吴昌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欧阳永棚、紫金矿业集团“科技功臣”张立中等一批在行业建功立业的校友登上讲台讲述找矿报国故事。支部坚持以李四光精神引领学子坚定专业报国理想,连续支持举办“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育工程”,包括追寻李四光先生足迹社会实践、实习区科研创新立项、岩矿石综合鉴定竞赛、地质路线考察等30余个子项目,已经成为党建、思政、文化、科技、组织育人综合体,辐射学子超7000人次。

图1:2024年5月26日,支部联合学生党团支部,举办地质找矿先进事迹报告会暨“指南针”校友论坛

支部教师作为骨干成员支撑的“高水平师资引领资源类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与创新”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培养了一批胸怀“国之大者”,到西部到基层到行业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优秀学子,为保障国家的矿产资源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三、潜心科研,矢志科学高峰和找矿突破

国家的战略需要,就是支部的研究方向。支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围绕战略性矿产资源的成矿理论、预测评价和勘查开发进行协同创新,主动服务我国重点成矿区带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找矿勘查,为实现找矿突破及资源高效绿色开发与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为保障矿产资源国家安全提供决策咨询。

2023年以来,支部获批矿床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总经费1000万元;深地国家重大专项项目1项,课题6项,总经费超过6000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资助1项,外国学者研究基金1项,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10项,累计科研经费过亿元。在项目资助下,支部赵新福教授厘定了我国首个铁氧化物铜金(IOCG)成矿带,提出玢岩型铁矿床形成于次火山侵入岩低压出溶高盐熔流体的新成矿模型,相关成果被《科学进展》(Sci Adv)接受。青年教师姚卓森教授创新了岩浆镍-钴-铜多金属成矿系统的成矿动力学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等权威期刊,助力我国新疆造山带型岩浆矿床的重大找矿突破。博士后范高华通过石榴子石矿物显微结构和原位氧同位素的精细研究,揭示深部岩浆热液脉动上升及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混合对脉状金矿床成矿的重要作用,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图2:2025年4月18日,学院引领,与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开展党建联建共创活动

支部以党建联建共创为抓手,教师联合江西省地矿局在九岭南缘探明了锂资源量920万吨,彻底改写了我国新能源锂资源安全供应问题;担任第三次新疆盐湖锂钾科考项目首席科学家,推动塔里木盆地建设新的世界级钾盐基地;此外,在鄂东南龙角山-付家山发现湖北省首个大型钨矿床,在鄂东北新发现一批高品位金矿产地,在西藏北姆朗合作探获铜金属量100万吨,在青海三江成矿带北段指导新增铜资源量115万吨,在青海沟里国家整装勘查区合作探获大型金多金属矿床2处、中型金矿床4处。青年教师陈鑫十年扎根青藏高原腹地,参与鱼卡、落凤坡、帮布勒等多个大型-超大型钛矿床发现全程,研发了高效绿色的天地深联合测量技术,指导铅锌金属增储4.68万吨,经济效益超10亿元。

支部成员扎根祖国大地,行走在荒原、戈壁、雪山、大漠,数十年如一日为祖国找矿、献宝,先进事迹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媒体报道。(编辑:黄思佳 李海涵  审核:张建华)










友情链接: 中共中央组织部| 教育部| 湖北省教育厅| 中国地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