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院 问计青年 助推发展
——学校共青团积极开展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
“共青团在设计开展活动时,应尽量争取更多青年的理解和支持,格调上时尚一点、前卫一点。”
“共青团的青年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组织方式、活动主题、工作模式、动员方式上进行创新。”
“一些学生干部布置活动时,自己都说不明白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而在下达通知时也会使各支部同学不理解、不重视,从而影响团员青年的参与度。”
“一些没有经过精心策划的团组织生活会,开会变成了念文件,同学们很反感。”
……
这些话来自于学院党政领导、学院团委书记和团员青年代表对我校共青团工作的期待、建议和意见。深入学院、问计青年,这也是校团委在开展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活动中收获的“金玉良言”。
今年9月份,校团委启动了全校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工作,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找准制约和影响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大问题及团员青年最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通过校院合力,共同推动我校共青团事业的科学发展。
深入学院 党政领导热议共青团工作
2013年8月23日,在暑假期间举行的团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座谈会上,团干部们畅所欲言。随着交流深入,工作中的问题、难点被晒了出来。刚刚调整不久的校团委书记班子越来越觉得“沉下去”、“接地气”不能仅仅挂在嘴边,而要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新学期伊始,在2013年迎接新生工作结束后,校团委就启动了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的准备工作。根据工作安排,调研从9月底持续到11月中旬,从“学校团委走访交流学院”、“学院团委交叉调研”、“共青团工作实践研究”三个层面同时推进,从纵向到横向全方位铺开。
校团委书记班子到全校各学院逐一拜访交流,听取学院党政领导对于团的工作意见和建议,这些建议期待对共青团来说弥足珍贵。
谈到新形势下团组织的育人工作,环境学院刘先国书记认为,要着力抓好两个方面,一是要丰富学生生活,繁荣第二课堂;二是要提升学生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经济管理学院吕军书记强调,团的工作以育人为导向,着力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学风建设。信息工程学院黄菊书记建议,团委要最少保守思想,敢于创新;要贴近学生,掌握学情;要把真实的学情反馈到学校的各个层面。艺术与传媒学院帅斌书记认为,团的工作有很好的传统,取得了很多成绩,在新形势下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进行理念创新,为青年发展创造优良环境。
以第二课堂促进第一课堂,有效提升学生视野和综合素质,学院领导为此提出了殷切期望。地球科学学院王甫书记希望团委切实通过“基础训练计划”、“高徒计划”等平台,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资源。环境学院马腾院长认为科技活动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很大,团的工作要为学院“选苗子”提供更多支持。经济管理学院严良院长希望团委通过提要求、发倡议、抓骨干等途径促进学风建设。
学院党政领导非常关心团干部的工作和成长。工程学院陈飞书记建议,团的干部应该要多走出去,到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交流学习。机电学院王海花书记建议,校团委要争取资源、搭建平台,促进地大团干部、学生干部走出去与其他高校之间加强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侯志军书记认为,学校共青团培养了很多优秀杰出人才,学院与校团委的合作空间广大。李四光学院曾希副院长希望学校团委为学生团干部编写工作指导手册,集中培训后要持续培养。
围绕基层团学组织建设和团学组织活动,外国语学院张基德书记强调,共青团是大学的活力源泉,在工作中要切实重视青年学生正能量的培养。计算机学院李晖书记谈到,共青团应围绕“中国梦”主题教育,扩大团的声音,积极传递正能量。体育课部刘锐书记建议,加强对基层团支部的指导和培训,发挥学生党员在团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资源学院副书记张建华建议,激发学院团委的主动性和活力,打造团建精品工作项目。材化学院副书记黄金波认为,共青团要努力打造由动员性到响应性的学生活动体系。地空学院副书记杨燕建议,在学校的顶层设计下,共青团应该围绕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展搭建平台。公共管理学院副书记胡文勤认为共青团要深入挖掘已有教育资源,建议团委开辟展览室,集中展示团建活动精品和经典案例。
“学院党政将一如既往支持共青团工作”,这是在学院走访调研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这其中,不仅仅蕴含着党政关心支持的温暖,更凝聚着深深的希望和期许,共青团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问计青年 广大团员团干建言献策
“团支部是团工作的最基层,也是团与青年的边界”。根据调研活动要求,校团委书记班子成员要与各学院团委书记进行一次工作访谈,相互交流体会。学院团委书记从团的工作思路、举措到成效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功课。
“团的干部要既能拉车,也会看路”。信息工程学院团委书记武彦斌在交流中认为,我校共青团工作有很好的工作传统,在湖北高校共青团中一直处于第一方阵。地大团干部要在“成于事、乐于事”的工作环境中乐于奉献、善于挖掘、敢于开拓。
数理学院团委书记钟苹多年来坚持对共青团群众工作方法进行研究,结合研究心得,钟苹在交流中坦承,目前的共青团群众工作中存在联系青年不够紧密、活动创新力度不强、对青年动员工作方法不多等问题,建议学校团委从组织方式、活动主题、工作模式、动员方式对共青团群众工作做进一步的探索。
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青年学生生活社交的影响日趋广泛深入,“共青团应在新媒体上开辟新的阵地”已经成为很多团学干部的共识。艺术与传媒学院团委书记尚东光在交流中结合学生在新媒体上的表达,提出“青年学生在哪里,共青团就在哪里,教育发生就在哪里”,建议校团委通过新成立的“第四纪新媒体中心”,争取更多青年学生的关注,达到教育效果。
“聆听青年学生的心声,聆听基层学生干部的声音”也是这次调研的主旨之一。包括校团委工作人员、学院团委书记在内的团干部被分为6个小组,参加不同学院的团组织生活会和基层团支书、团员代表座谈会,听取团员青年对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珠宝学院142122团支部团支书李泽琨反映了基层团组织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团支部组织生活会是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主要载体,‘我的第三只眼’社会观察活动走进团组织生活会取得了积极效果,但团组织生活会仍需不断创新,高年级团组织生活会开展仍是个难题。”
资源学院团支书郭昱对自己能作为团支书和团委老师就基层团的建设进行面对面交流表达了肯定,但话锋一转,在发言中表达出对现状的“不满意”。“现在存在团内信息传达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有些通知不能及时传达给每个同学,不能引起重视。举办活动时,有些学生干部自己都说不明白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而在下达通知时也会使各支部同学不重视。”
李四光学院团支书武绍壮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在大学,团员比例大,团员身份意识弱化。随着宿舍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最小活动单元的出现,使得班级团支部作为一个集体的概念逐渐弱化。”
“对学生干部的培训,讲意义和要求的话多,结合具体工作讲的少”,“团组织生活会有时内容空洞,甚至引起学生反感”,“共青团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还不够”,在敢说话、说真话、多提意见的交流氛围中,团干部们将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不仅记在了本子上,更铭记在心中。
据不完全统计,基层团建调研共召开团组织生活会和团支书、团员代表座谈会共31场,参与团员青年代表超过500人,提交意见和建议超过300条,内容围绕团的组织建设、纪律建设、队伍建设、团学干部作风建设、青年工作方法等5个主要方面,广大团干部们普遍感觉:团建调研让我们经历了一次“头脑风暴”。
通过团建调研,深入基层,团组织建设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很多创新和亮点。
数理学院大二物一班团支书彭长献说:“我们支部团会能开两个小时,并且大家都还很积极,主要原因是让每个人都参与发言,有同学觉得别人讲得不好就大胆站起来讲述自己的看法。”
工程学院052135团支部组织生活会以“中国梦、青春梦、大学梦”为主题,邀请学务指导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对同学们的大学梦想和规划进行点评。
信工学院将国防生的团组织生活会放在国防学苑来召开,体育课部大二团支部将团组织生活会放在了素质拓展的竞技场上,团支部同学在户外环境中畅谈学习和生活。
助推发展 合力谱写共青团工作未来篇章
面对学校领导、广大老师和青年学生对共青团工作的关注和期待,学校团委结合调研过程中收集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边调研、边整改”的思路,采取多种举措,合力推动共青团工作科学发展。
一是把握网上思想引导的主动权,加强团属新媒体平台建设。团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新媒体作为青年思想引导新的突破口”。校团委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要求,成立“第四纪新媒体中心”。采取微信微博等青年学生喜爱的途径和方式,开展主题鲜明的宣传引导活动,推出一批适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文化精品,为青年学生成长服务;通过网络覆盖,增强组织动员的效果,同时,也积极培养一批善于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引导工作的青年学生骨干力量。
二是推动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激发和维护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在学校的治理体系中,学生权力与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三方共同作用,实现依法自主办学,达到科学管理效果。学习是学生最根本的权力。针对现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自主学习渠道不畅、自主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校团委通过改革“校领导接待日”方式,明确专题、征集提案、现场沟通、凝聚共识,唤醒学生自主自为、自强自育意识,引导学生科学合理行使权力,助推自主和自育氛围形成。
三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梳理完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体系。推出“领航团队”计划,面向全校优选出3-5支创新团队,资助2-5万元科研经费,通过对学生科研团队进行长期培育,形成稳定的学生科研梯队,逐步实现“抓项目”和“抓团队”并举,树立科创典型的几个“点”,抓好科创活动的几条“线”,做到惠及全校学生的几个“面”,使大学生科创工作达到“点、线、面”有机结合。
学校团委将进一步发挥凝聚力强、创造力丰、战斗力旺的组织优势,想青年所想,急青年所急,为青年所为,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完善学生自育,为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贡献青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