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一品”风采展】外国语学院:译术赋能红色文化国际传播

发布人:李海涵发表时间:2024-04-12点击:

一、前言

该项目的建设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发挥语言优势,通过到红色场馆参观学习并对英文翻译进行校对,形成正确翻译文本提交给场馆使用,促进红色文化国际传播;通过宣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合作与发展,突显我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使学生在活动中思想受教育,专业能力得提升,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宣传提升学校美誉度。

通过探索与实践,形成了“院党委统筹安排-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团队建设-调研与宣讲-经费保障”的工作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2023年获校挑战杯专项实践团队三等奖1项、学习之路专项实践团队三等奖2项,形成了3份调研报告,初步建立红色文化术语库,以及《向警予烈士陵园解说词英译本》;“一带一路”宣讲团形成了5个宣讲教案,开展了8次宣讲,受到好评;发表学术论文《红色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铸魂育人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二、红色文化国际传播

1.“南望译言”实践团队

团队成员主动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在对红安本地居民、从武汉市前来学习的党员同志进行采访及调研后,团队成员对红安县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团队成员建立了自媒体账号(微信、抖音、小红书),将本次实践活动的纪实与感悟发布到了媒体平台(大学生网报、公众号“地大外语人”、公众号“young沧海青年”),并积极组织我院学生党团支部进行主题学习活动。

在参观和访谈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发现,红安县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由于传播方式较为单一,许多红色景点面临一定对外传播困境。为让红色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游客来到红安,在获得场馆工作人员同意后,团队成员从青年学子的视角出发,采用兼具历史性和趣味性的视角,为红安县红色景点拍摄了相关宣传视频。

2.“红言”实践团队

“红言”团队基于国内以及国际上中国的红色文化传播力现状,对湖北省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调研,从传播四要素(传播者、受众、内容和媒介)对红色场馆内的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现状进行了现状分析以及原因分析。团队实地走访武汉市内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向警予烈士陵园及红色战士公墓、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等主要红色景点25处,收集场馆展板图片 8000 余张,实地体验场馆语音讲解,观察宣传册设计与利用情况。

团队成员依据《中国共产党简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Community Party of China》,整理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相关术语的中英对照语料库,收录汉英对照词条两千余项。该术语库的建立为团队审校和翻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资源语料提供了权威、高效的词条检索功能,系相关领域内首个建成的红色文化术语库。

3.“一带一路”宣讲团之中欧小组

团队成员以实地调研+宣讲的形式展开。在武汉市内及其他相关地点,寻找欧洲元素,参观特色建筑等,感受异国风情,并随机对附近人员进行采访,形成材料,后期做展示。走访与中欧合作项目有关的企业,以采访和实地考察的形式,对中欧贸易往来增进了解,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经贸合作成果进行记录。

团队在学校进行公开宣讲。首先以古丝绸之路为切入点,介绍中欧交流的历史渊源,接着对“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中欧班列”的建设历程,通道口岸,重大成果等方面进行介绍,展示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及对沿线国家的重要作用。在宣讲过程中,还设计了互动环节,以有奖问答、学习本土语言等方式调动听众的积极性。

三、“一带一路”宣讲

“一带一路”宣讲团队由研究生党员组成,共分中巴、中俄、中非、中欧班列、中土五个小组。2023年五个宣讲团队宣讲的主题为:《“一带一路”之巴基斯坦》《和熊猫一起走进俄罗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非减贫合作》《丝路新纽带:中欧班列》和《丝路寻梦,美美与共——走进土库曼斯坦》。

五个宣讲小组从“一带一路”倡议的介绍引入,通过一段介绍视频、一个外交故事、一件特色物品、一句本土名言“四个一”的形式,将我国与俄罗斯、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非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和特色进行了充分展示。先后共宣讲8场,受众500余人。(编辑:李海涵 刘乙苇 审核:张建华)

附:活动图片

暑期社会实践

“一带一路”试讲及宣讲


友情链接: 中共中央组织部| 教育部| 湖北省教育厅| 中国地质大学